松陽縣水利檔案方志館位于水南街道橫山區(qū)塊,由一座長形體和弧形體組建而成,是浙江省唯一的縣級水利檔案方志館。水利檔案方志館設松陽水系、先人治水、全民興水、水利遺存、水運橋渡、水事文化六個展廳,以文字、圖片和實物的形式,記載了松陽人民千余年依水而生的悠悠足跡,展示了史詩般的治水歷程、智慧和精神。
松陽建縣于東漢建安四年(199),是麗水地區(qū)建制最早的縣份。甌江第二大支流松陰溪流經遂昌、松陽、蓮都三縣區(qū),自西向東貫穿松陽全境,松陽境內干流長60.5千米,流域面積1302.6平方千米,占縣域面積的93%。俯瞰松陽境域像一片葉子鑲嵌于江南水鄉(xiāng),有“松陽母親河”之稱的松陰溪則猶如葉片的葉徑,為松陽發(fā)展源源不斷的輸送養(yǎng)分,滋養(yǎng)出田園牧歌式的世外桃源,正如北宋狀元沈晦所描繪“寒流穿曲岸,直徑入翠微。山深古木合,林靜珍禽飛。”
古往今來,松陰溪的潺潺流水,浸潤著開闊平坦的松古平原,哺育著勤勞質樸的松陽人民,先民們歷經千余年興水利水,在江南大地形成以松陰溪干流、支流為主要水源,堰、塘、井為調控單元,圳渠為傳送網絡,對灌區(qū)水源進行引配,達到旱澇控制,合理灌溉,從攔水、引水、蓄水、補水、灌溉,到排水,鋪就“堰塘井渠合理布置、引蓄灌排有序組織”的長藤結瓜式灌溉網絡。
松陰溪長藤結瓜式的灌溉網絡在精彩紛呈的實踐中,松陽先民早在明清時期就孕育出一套系統(tǒng)的水資源調配管理機制,推行“堰董制”“圳董制”管理機制,董事會負責堰渠管理,負責人稱“堰首”“堰長”“圳長”,施行“圳田制”收繳、籌措堰渠管理經費,通過榜文、碑刻規(guī)定水期,分片區(qū)定期輪流灌溉。如《百仞堰記雙港渡記碑》篆刻了推行圳田制籌集堰渠管理經費、灌區(qū)各村的分水輪灌方案、明代松陽知縣周宗邠治水德行等。龍石堰(又名龍石圳、龍陂圳)為跨都水利工程,竹溪源水流至市口村頭,經龍石堰攔截分為東、西兩向渠道,沿途有9個分水處。清康熙四十一年(1702),河頭、包安山等西向村民和大竹溪等東向村民因分水發(fā)生互毆,代理縣令陳墫臨場訊斷該堰水期,立下印單;在寺口村頭的分水處,渠道左右中間及渠道河床,按規(guī)定闊狹深淺,分別嵌砌花崗石板,作為旱年分水依據。道光十四年(1834),龍石堰灌區(qū)農戶數百人聚首堰渠爭圳水,知縣湯景和如實訂定各灌區(qū)各田片的分水時間,并給示勒石以杜紛爭。從“牛背調水”到“汴石分水”“分片輪灌”,從組織機構設立、經費來源到水權的確立和處置,均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方法,具備科學的現代工程管理特征。
古堰壩至今仍氣象萬千、活力四射。通濟堰始建于南朝梁天監(jiān)四年(505),在南宋年間木筱壩改為石壩,灌溉碧湖平原三萬余畝農田。青龍堰位于百仞山腳,又稱百仞堰,明代萬歷二十二年(1594),松陽知縣周宗邠向州府建議“徙堰基西上數百武(步)”,達“收水之利,絕水之患”;后知府任可容改竹籠卵石為塊石筑砌;知縣林大佳在青龍堰上設置河閘,“旱則閉,澇則氣”,在松陽縣境內開創(chuàng)了在堰壩設立閘門,啟閉限制水量的先河。金梁堰(又名宣公堤、京梁堰)利用松陰溪河道深潭和水脈,無壩取水。元代元統(tǒng)二年(1334),松陽達魯花赤買住目睹齋壇等地旱情嚴重,籌款率眾復筑金梁堰。元末鄉(xiāng)人周漢杰捐資并鳩工筑成白龍堰竹籠卵石壩。芳溪堰、龍石堰、神壇堰、新興堰等支流堰縣壩水文化資源也極為豐富。
新中國成立后,松陽人民秉承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續(xù)寫水利發(fā)展輝煌歷史。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修建山塘、小型水庫,六七十年代松陰溪干流治理及東塢、梧桐源、六都、四都等?。ㄒ唬┬退畮旖ㄔO,至八九十年代修水庫、筑渠道、改造低產田,期間,松陽人民自力更生,投入勞力4579萬工,建成松陰溪干流兩岸堤防63千米,新建修復堰壩千余條、山塘114座、電灌站252處、?。ǘ┬鸵陨纤畮?8座,改造中低產田4800公頃。1989年、1991年連續(xù)獲全國水利建設縣榮譽。2000年開始,縣委以“五水共治”為契機,依托松陰溪豐富的自然景觀、生態(tài)資源,建設獨山驛站、水文公園、石門圩廊橋等現代藝術建筑,打造集生態(tài)觀光、農耕體驗、濱水休閑、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,成為國家水利風景區(qū)、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(qū),“松古灌區(qū)”入選2022年度(第九批)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,2024年將灌區(qū)地情檔案編纂成《世遺之光松古流》一書。
水不僅是生命之源,更是生產之要和生態(tài)之基。古松陽水資源豐富,水運發(fā)達,商貿繁盛,連接起內陸與海洋,成為古時東南部重要貿易商道之一。如今水利檔案方志館是江南大地上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“活態(tài)博物館”的縮影,集遺產保護利用與水情教育、水利歷史科技文化科普于一體,全面展示了松古灌區(qū)起源、地方水利秩序的構建、水利治理經驗和水文化傳承弘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