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陽政協(xié)明善書院講師團之“愛尚文史·古城故事會”,帶領(lǐng)大家了解“社亭”。

社,示土也,即祭祀土地之所。大有社稷壇,是官方的;小有社公殿(亭),是民間的。社還是古代基層行政區(qū)劃,只是后來,它的行政職能被保甲所替代。
古代以二十五戶為一社,設(shè)有社正或社董,負責料理本社公眾事務,例如主持祭祀儀式、社殿(亭)的維修、重大節(jié)慶合社民眾活動(如龍燈)的安排等。
松陽城鄉(xiāng)各地都有“社”,每個社都有社公殿或者社公亭。社亭有大有小,大的有上百甚至數(shù)百平方米之廣,如觀音閣亭、西市下亭、豬行亭,小的如南直街的四柱亭,四條柱子分倚在一條小巷口,巷子也因名“四柱亭弄”。
現(xiàn)在貫通東西的太平坊路,原先自東至西依次是朱山路、要津路、大市路、太平坊弄、永豐路,段段連接。這一路上連同觀音閣亭、西市下亭,共有六個社亭。
祭祀是社亭的主要功能,為避免引發(fā)火險,社亭的焚紙爐都是石板砌成。石板有五六寸厚,和西方人房子里取暖的壁爐不同的是焚紙爐沒有煙囪,所以每個社亭的焚紙爐都被熏得黝黑烏亮,格外有滄桑感。
社亭除了祭祀之用,還有諸多實用功能。平日里,社亭是鄰近居民飯后茶余閑聊散心的場所;集市日,逢雨,社亭里人滿為患。
縣城的社亭自20世紀50年代之后,基本沒有什么祭祀活動了。比如太平坊亭左右邊各有一家點心鋪,是做燒餅油條的;大井頭亭臨街的涼亭還在,社殿則是一家南貨攤;塔頭街亭、善應堂亭成了義務消防隊存放消防器具的場所……
前些年,縣城社亭也拆的差不多,留下來的就朝天門、草席亭這幾個。社亭雖廢棄了,可是更多的活動中心、文化禮堂、健身場所又成了這個時代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。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(xiàn)。